北京时间的由来
在旧中国,天朝大国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计时方式必然也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所以每个皇帝登基以后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更改年号,确定新的计时方式。这是皇帝维护皇权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皇帝给臣民安排生活的依据。
中国的标准时间更多从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起,中国就开始实行标准时制度,中国海关曾制定东海沿岸的海岸时,这个海岸时就是以东经120度的时刻为标准的。到1939年中华民国内政部将全国分为五个时区,北平位于中原时区。从中原时间到北京时间更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随即将当时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相应的广播报时信号也就从原来的“中原时间”改为了“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中国采用北京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东经116.4°)地方的时间,而是东经120°地方的地方时间。因为北京处于国际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格林威治时间(世界时)整整相差8小时,(即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而中国东西相跨5个时区(即东五区、东六区、东七区、东八区、东九区5个时区)授时台必须建在中心地带,从而也就产生了长短波授“北京时间”的发播不在北京,而在西安蒲城。位于陕西蒲城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负责发布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 。(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台本部驻西安临潼)。
时间服务器图
清28年(公元1902年),中国海关曾制定海岸时,以东经120度之时刻为标准。公元1912年,位于北京的中央观象台将全国分为五个时区,民国28年(1939年)3月9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召集标准时间会议,确认1912年划分之时区为中华民国标准时区。
1949年之后,中国将“中原标准时间”改称“北京时间”,并在全国(大陆、港澳、台湾)统一使用该时间作为标准时间。
中国全境(大陆、港澳、台湾)均采取北京时间(UTC+8),但在大陆的新疆、西藏等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作息时间和邮政通讯费用优惠分界点虽然用北京时间来表示,但也比其他各省延晚2小时,如中国电信的长途电话优惠时段,在新疆、西藏推迟两小时走。而在新疆民间(特别是维吾尔族群众中间),使用UTC+6的情况更为普遍。新疆电视台汉语频道与少儿频道使用北京时间,维语频道与哈语频道使用新疆时间。
乌鲁木齐时间以及划分时区的提议
由于中国全境(大陆、港澳、台湾)都采用北京时间作为标准时,因此在西部的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和自治区造成了生活不便,比如在乌鲁木齐,北京时间比当地时间提前两个小时,北京时间早上8时30分(中国公务机关通行的上班时间)相当于当地时间早上6时30分,因此新疆等地实际工作的时间要比东部地区推迟2小时。
2005年两会期间,一些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来把中国时区加以小分的建议,提议分为以北京时间为基础的东部时间(UTC+8)、以陕西地区时间为基础的中部时间(UTC+7)和以新疆、西藏地区时间为基础的西部时间(UTC+6)。后又将该提议改为分为两个时区,即UTC+8和UTC+7两个时区,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比以西各省采用UTC+7的责任的时间。但该提案尚未付诸表决。
计算方式
如今我们所说的1秒,其实就是铯原子跃迁振荡9192631770次所用经历的时间,这是1967年10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计时大会正式定义的。国际上规定,取1958年1月1日世界时零时零分零秒的瞬间作为原子时的起点。196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建成。
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着我国的标准时间的发播任务,其授时系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程和社会公益设施,并被列为由国家财政部专项经费支持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之一。自七十年代初正式承担我国标准时间、标准频率发播任务以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国家安全、互联网金融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的授时服务,基本满足了国家的需求。
特别是为以国家的火箭、卫星发射为代表的航天技术领域、常规及战术、战略武器试(实)验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应开展的时间频率研究工作,则紧紧围绕国防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时频领域提出新的手段和更高精度的需求而开展,如在守时理论与方法、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时间传递与同步、新的授时手段拓展、国际间远距离高精度时间传递与比对,时间尺度与频率标准、用户时间系统终端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理论与技术成果,带动了我国该领域的进步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和国际影响的时间频率研究、服务、发展中心。
国家授时中心前身是陕西天文台,196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筹建,197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短波授时台试播,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发播标准时间和频率信号;七十年代初,为适应我国战略武器发射、测控和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在陕西天文台增建长波授时台(BPL),1986年通过由国家科委组织的国家级技术鉴定后正式发播标准时间、标准频率信号。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国家授时中心负责确定和保持的TA(CSAO)和UTC(CSAO),并参加国际原子时合作。它是由一组高精度铯原子钟通过精密比对和计算实现,并通过GPS共视比对、卫星双向法(TWSTFT)比对等手段与国际原子时间标准相联系,对国际原子时的保持做出贡献,稳定度为10-14,准确度为10-13。
短波授时台(BPM)每天24小时连续不断地以四种频率(2.5M,5M,10M,15M,同时保证3频率)交替发播标准时间、标准频率信号,覆盖半径超过3000公里,授时精度为毫秒(千分之一秒)量级;长波授时台(BPL)每天定时发播载频为100KHz的高精度长波时频信号,地波作用距离1000-2000公里,天地波结合,覆盖全国陆地和近海海域,授时精度为微秒(百万分之一秒)量级。BPL长波授时系统的建立,将我国授时精度由毫秒量级提高至微秒量级,使我国授时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该项目198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国家国防试验、空间技术、测绘、地震、交通、通信、气象、地质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特别是在以卫星发射、火箭试验为代表的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自系统建成后,为国家星箭发射、战略武器试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时间频率信号,保证了百余次重大任务的顺利完成,多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总装备部贺电嘉奖。
随着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试点工作的开始,作为国家授时中心,陕西天文台所承担的国家任务和开展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科学院的重视和肯定,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进入了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并于2001年3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西安同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准确的时间的发给每位用户,将北京时间及标准时间以很小的误差,便捷的方式传递给用户,将为中国的授时行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